上海国际保险中心建设与发展论坛举行
日前,由中国保险学会、上海市保险学会、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和大西洋再保险公司联合主办的“上海国际保险中心建设与发展国际论坛”在沪举行。
2014年,中国保险业保费收入突破2万亿元大关,总资产突破10万亿元人民币。保险业为全社会提供风险保障1114万亿元,同比增长26%。保险业较快的增长,使中国保险业的规模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保险市场。保险业的快速发展给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实体经济、民生保障、社会治理创造良好的经验,保险在中国已经成为重要的行业,中国保险在世界保险业发展中创造了新的经验。
中国保险学会会长姚庆海在论坛中指出,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险业的发展,营造了前所未有的环境,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上海建设国际保险中心这一目标与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高度契合。无论是从行业规模还是商业环境来看,还是从保险市场的体系建设和规模增长来看,上海已具备建设国际保险中心的基础条件。对于建设国际保险中心,上海的蓝图规划已越来越清晰,可以说是顺势而为。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这就要求上海势必具备齐全的银行、证券、保险金融要素和高度密集的金融服务产业,能全面集中开展国际资本借贷、债券发行、外汇交易和保险等金融服务,影响力辐射周边乃至全球。为实现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建设国际保险中心的任务成为必然。而纵观伦敦、纽约、新加坡等国际金融中心,也无一不是国际保险中心。
上海市金融办副主任解冬在致辞中表示,目前,保险公司不断积聚上海,到去年年底,财产保险、人寿保险、养老保险、健康在线、再保险等各类保险机构达到138家,全国保险机构中有八成在沪设立了分支机构,在沪保险总公司有50家,约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此外,保险专业代理、经纪和公估机构367家,上海保险机构量多质优,已初步呈现现代保险市场的体系雏形。
与此同时,上海保险业创新发展活力迸发,率先创新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新型责任险种,科技型中小企业履约保证保险开创了保险、银行、政府联合信贷的先例,全国不动产债权投资、股权投资的第一单都落在上海,重大装备的保险保单也成功落地,全国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落户在上海,保险业正从各领域各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支持上海经济快速发展。
去年8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发布,其中特别提出,到2020年,我国基本建成保障全面、功能完善、安全稳健、诚信规范,具有较强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保险服务业,努力由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
11月,《上海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正式发布,确立到2020年,上海地区要基本建成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保险服务体系,通过建立区域性再保险中心、航运保险中心和保险资金运用中心来发展成为国际保险中心,保险深度、保险密度分别达到6%、7300元/人的发展目标。上海保监局副局长舒高勇结合上海地区保险业的实际情况,对如何落实《实施意见》、推进上海国际保险中心建设进行了深入探讨。
大西洋再保险公司董事、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首席执行官Julian Spence、大西洋再保险公司新加坡分公司总经理Robert Saville、大西洋再保险公司北亚地区首席核保官David Howkins分别就伦敦、纽约、苏黎世、新加坡建立再保险中心的实践或经历,以及建立再保险中心过程中特殊风险保险的作用等主题进行了分享与介绍。
中国社科院“上海国际保险中心建设”课题组阎建军博士就上海国际保险中心建设的内涵、框架、必备要素、形成路径及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
此次论坛还特设圆桌访谈环节,由复旦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欧洲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许闲主持,来自上海航运保险协会、普华永道保险团队、贝莱德公司亚太区金融机构、华东政法大学保险法研究所及中国财产再保险公司创新业务部的多位专家、学者,共同对上海国际保险中心建设的发展路径进行了头脑风暴式的探索与探讨。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表示,各方面都需要研究借鉴全球主要国际保险中心发展经验,推动上海国际保险中心的建设与发展。
(来源于上海金融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