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保监局局长裴光:
用制度创新推进上海国际保险中心建设
上海将以保险机构和保险人才建设为支撑,不断强化保险交易功能,推动保险业务模式创新。上海将以保险机构和保险人才建设为支撑,不断强化保险交易功能,推动保险业务模式创新。
“项俊波主席的讲话突出了改革创新的核心要义,是中央一系列会议精神在保险工作上的体现,是对我们2015年监管工作的总要求。”上海保监局局长裴光对《中国保险报》记者表示,“上海保监局将在保监会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按照中央对上海做改革开放排头兵、科学发展先行者的要求,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大力推进上海国际保险中心建设。”
2014年11月25日,上海发布《上海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首次提出,到2020年要将上海建成国际保险中心。
国际保险中心是保险资本、机构和人才的中心,更是保险交易、技术进步和创新的中心。
据了解,目前上海已经有50家保险法人公司、109家保险公司主体、62家功能性专属机构和213家保险专业中介法人机构。
裴光表示,上海将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改革优势和市场优势,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营造有利于保险市场主体经营和创新发展的环境,积极引导推动中外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和各种创新型、功能性保险机构聚集上海,形成资本多元、业态完善、功能强大和人才集聚的保险市场体系。
他进一步表示,上海将以保险机构和保险人才建设为支撑,不断强化保险交易功能,推动保险业务模式创新。
一是加快筹建上海保险交易所,从保险业务交易逐步延伸至保险资产交易,重点发展“国际再保险平台、国际航运保险平台、大宗保险项目招投标平台”三大业务平台和“特殊风险分散模块”。
二是加快发展离岸保险业务。争取出台符合国际监管惯例、适应离岸保险业务发展的税收政策和外汇管理政策,大力发展人民币再保险,支持保险机构开展全球保单分入业务。
三是创新发展外汇保险业务。推动跨境双向投融资试点,推动保险机构参与“沪港通”试点等,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四是探索巨灾风险证券化,利用上海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拓宽巨灾风险融资渠道,完善巨灾风险定价机制。
五是创新保险资金服务经济社会新途径。引导保险资金更好地投资上海养老健康服务产业,直接投资上海棚户区改造以及科技型企业、小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
“我们将以自贸试验区为平台,探索建立与国际规则相衔接的监管模式,推进保险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裴光表示。同时,依法监管,完善保险法律法规制度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增强市场活力。
(来源于中保网)